缅花专家

低调中的奢华

当前位置:
刻刀善舞 匠心传承——浙江东阳木雕红木产业成长记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 2021-05-06 | 163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世纪之交的十几年间,非红木产区的东阳在第一批匠人的努力下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红木家具企业,依托东阳传统土壤培育出的大批雕工、木工以及历史悠久的精湛技艺,在全国红木家具产业中站住了脚,成为中国红木家具主要产地之一,从业人数达3万多人。

“百工之乡”闯出的产业

历史上,东阳人多地少,面对紧张的人地关系,东阳人多发展副业谋生。据《东阳县志》,明清时期,手工业从家庭副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以建筑、竹编、木作泥瓦作及纺织为主的百工队伍,此为东阳“百工之乡”由来,也是东阳木雕红木产业“木上功夫”的“培土”。

20世纪80年代,大批东阳木工南下做学徒。

“改革开放让广东先富了起来,当时雕花工在东阳工资6元一天,在广东能有80-90元一天。”张向荣道出了东阳匠人南下的缘由。

高工资意味着工厂能赚取高利润。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红利之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更高的生活水平意味着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许多生意人将眼光投向传统中式高档家具。广东、云南等木材原产地红木家具产业蒸蒸日上。

东阳不是红木这类珍贵硬木的主产地,本地家具多为樟木材质。再加上雕工、木工多为生计外出打工,发展红木家具产业的商机并未成熟。但心灵手巧的东阳匠人“善舞”刻刀,把木质家具上的雕花工艺发展得炉火纯青。

“改革开放以前,东阳木雕多以工艺品及箱柜家具外销。”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由外销转向内销,国内市场迅速打开,东阳木雕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世纪之交,东阳木雕的招牌逐渐打响,长三角区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南下打工的匠人敏锐“嗅”到了商机。大批木匠从各地回归东阳创办红木家具厂。

世纪之交的十几年间,非红木产区的东阳在第一批匠人的努力下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红木家具企业,依托东阳传统土壤培育出的大批雕工、木工以及历史悠久的精湛技艺,在全国红木家具产业中站住了脚。

新时代新“匠人”

21世纪初,眼看着东阳红木家具产业逐渐发展,大家争相入市。一时间,红木家具小作坊、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6年,全市木雕红木企业有3000多家。”东阳市木雕红木家居产业发展局局长傅为民说,“其中有很多‘四无企业’、环保不达标企业。”

为倒逼东阳木雕红木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东阳市政府大力推进环保整治,关停淘汰“四无企业”、环保不达标企业974家,拆除违章43万平方,全市木雕红木企业从3000多家压缩到目前的1336家。“规范市场是促进企业优化产能的助推力。”傅为民说。

最迫切的转型需求来自产业内部。新的时代需要“新匠人”。

2013年下半年开始,红木家具行业销售量下滑,此后整个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业内一部分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扰乱市场秩序是消费不足的部分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

“红木家具市场消费不足与消费观念的变化有直接联系。”业内人士说。

传统红木家具多仿明清家具样式,工艺繁复,大气稳重,对中式大宅院来说恰到好处。而现代楼房户型大多小巧紧凑,空间有限,大而笨重的传统红木家具既不适用也不实用。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又多崇尚简约,繁复的雕花工艺也逐渐失去市场喜爱。如何让红木家具也能符合现代生活和审美需求是产业内部亟须解决的问题。

曾经赤手打天下的日子过去了。现在的企业,没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就没有办法抓住市场瞬息万变的消费风向。想要走向更大的市场,必须建立更加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把“匠人精神”传给孩子

“你对东阳木雕红木产业的未来乐观吗?”采访中,记者问。

“我很有信心。”一个红木家具设计师毫不迟疑,“我印象很深刻,有一个深圳的设计团队,成员都是90后,很年轻,来我们厂考察之后改变了原先的设计方案。”

“这让我看到年轻人也能理解红木家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有希望。”

“文化”,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提到过这个词。“文”,古同“纹”,指器物上的纹饰,日常器物上以图案纹饰的文化传统自古就有。“木寄情思,红木家具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每一处雕花、每一个线条,都有其文化意义。”某红木销售负责人叶飞说。

有技术又有才思,这是东阳木雕红木产业的“匠人精神”,也是东阳木雕红木产业至今不衰的精神根源。

2016年,东阳木雕小镇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集木雕艺术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展示展览、休闲旅游、行业研讨、木材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引导产业聚集、文化传承。

10月27日上午,东阳市六石小学的二年级孩子来到木雕小镇研学。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们用砂纸磨平小块木板的棱角,体验木工的一些基本技能。

“虽然是一些最简单的实践,孩子们在过程中也在慢慢理解东阳的‘匠人精神’,这也是传承。”六石小学二(4)班老师张敏超说。